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最早在2019年12月初被发现,至 2022年12月9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新冠疫情正式结束[1]。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志着全世界内的新冠大流行结束[2]。历经3年,三年间,口罩一直是疫病传播防控的主要方式。
那么,新冠疫情结束之后,是否还需要继续佩戴口罩,这一问题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科学的方面出发,结合后疫情形势、病毒传播特点以及个人防护的需求我们大家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新冠疫情的结束并不代表病毒已经完全消失。尽管全世界内疫苗接种工作正在积极地推进,且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但病毒的变异性和潜在的传播风险任旧存在。因此,在疫情结束后的初期阶段,继续佩戴口罩仍然是一种必要的个人防护手段。
从病毒传播的角度来看,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以及密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是指人在呼吸、说话、打喷嚏或咳时,会喷出细小的液体颗粒,这些颗粒中可能携带病毒。而气溶胶传播则是指这些微小的颗粒在空气中悬浮并传播较远的距离。此外,密切接触传播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方法,如通过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佩戴口罩可以轻松又有效地阻断这些传播途径。研究显示,当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都佩戴口罩时,传染概率可以明显降低。具体来说,如果两者均未佩戴口罩,传染概率高达90%;而如果健康人佩戴口罩,传染概率可以降至30%;如果新冠病毒感染者佩戴口罩,传染概率则降至5%;当两者都佩戴口罩时,传染概率更是降至1.5%。如果两者都佩戴口罩且保持有效的防护距离(如大于1.8米),那么传染概率几乎能降为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佩戴口罩在预防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口罩就是一个空气过滤器+废弃净化处理过滤器,既阻隔病毒,又一定的病毒外溢防止功能[3]。
然而,虽疫情的逐步缓解和疫苗接种的普及,公众对于佩戴口罩的态度也慢慢的出现分化。一些人认为,既然疫情已得到控制,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继续佩戴口罩了。而另一些人则持谨慎态度,认为在病毒完全消失之前,仍然需要保持佩戴口罩的习惯。
事实上,即使疫情结束,佩戴口罩仍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佩戴口罩可当作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疫情期间,佩戴口罩慢慢的变成了了一种社会共识和道德规范。它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因此,即使疫情结束,这种社会责任感也应该继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佩戴口罩还可当作一种预防其他呼吸疾病的作用。